好的,我会按您的要求,保持文章总字数变化不大,逐段改写,丰富细节但保持原意:
---
许世友作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,是军中的猛将,带领部队打赢了多场艰苦卓绝的硬仗,战功卓著;同样,杨得志也是开国上将,戎马一生,战绩辉煌,功勋累累。
这两位将军都是军中赫赫有名的名将,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保卫付出了巨大努力,应当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敬仰。
然而,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,两人分别负责东西两条战线,战场形势和结果存在差异,因此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。
由于东线由许世友总指挥,且东线部队伤亡人数明显高于西线,作战进展也相对缓慢,自战争结束后,不少声音开始质疑许世友的指挥能力,认为他不及杨得志。
尤其是在战争结束后,杨得志从大军区司令一跃升任解放军总参谋长,而许世友却选择离开军队,这一现象更被一些人用来印证对许世友指挥的质疑。
那么,事实真的如部分人所想,许世友的指挥水平真的不如杨得志吗?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,为什么会在对越战争后退出军队呢?
展开剩余89%---
一、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需要澄清东西两线统帅的产生背景。
实际上,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的指挥官,都是经过军委深思熟虑、慎重考量后选定的。
东线的广西方向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,面对的敌军力量强大,任务异常艰巨,统帅的人选格外重要。
理应如此,毕竟这是一场国家级大战,越南绝非小对手,“杀鸡用牛刀”的说法根本不适用,最优秀的指挥官自然要派上阵。
当时,十大元帅中刘伯承、徐向前还健在,还有“将军之首”粟裕大将,凭借资历和战功,他们完全有资格担当东线统帅。
但无奈的是,刘伯承元帅晚年几乎失明,日常生活全靠人照料;粟裕大将脑中有弹片,长期头痛,无法胜任高强度的指挥工作。
徐向前元帅虽健在,但身体也不够硬朗,且已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,工作繁重,难以抽身指挥战场。
因此,东线的统帅只能从健康且资历深厚的开国上将中选出。
为何最终是许世友呢?答案可以从邓小平同志对他的评价中找到:“许世友六十年戎马生涯,战功赫赫,百死一生,是具有特殊性格、特殊经历、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。”
“战功赫赫,百死一生”,简明扼要地描述了许世友的英勇事迹和独特个性。
许世友出身嵩山少林寺,武艺高强,性格刚烈,作战时敢冲敢拼,往往雷厉风行,令敌人无处藏身。
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强调的是“速战速决”,即迅速打击敌军,一举震慑并恢复边境和平,绝不能像美军越战那样陷入持久消耗战。
许世友的作战风格正好契合这一要求,他善于迅猛进攻,雷霆万钧。
此外,许世友在大兵团指挥上经验丰富。
抗战期间,他任胶东军区司令员,多次挫败日军进攻,堪称“打红了胶东半边天”。
解放战争中,他担任华野9纵司令,参与莱芜、孟良崮等关键战役,毛主席更亲自指派他为济南战役攻城总指挥,仅用八天攻克济南。
许世友不仅是勇猛的战将,更是统帅大军的“帅”,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卓越指挥能力,使他完全胜任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统帅职位。
因此,许世友担任东线总指挥,是军委理智而自然的选择。
---
二、
接下来聊聊西线的指挥问题。
事实上,西线最初的总指挥并非杨得志,而是王必成。
当时王必成任昆明军区司令员,杨得志则是武汉军区司令员。
军委下达对越反击战命令后,王必成立刻着手准备,筹划了两个多月,准备大干一场。
然而,就在关键时刻,他突然接到命令与杨得志互换职务,自己调往武汉军区,杨得志则接手西线指挥。
临阵换将一向被视为兵家忌讳,何况王必成自1969年起主持昆明军区工作,极为熟悉西线部队,换成杨得志统帅西线究竟缘何?
实际上,军委明白临阵换将弊端,但经反复权衡,认为让杨得志指挥西线更合适。
杨得志出身湖南醴陵铁匠家庭,自幼随父学打铁,曾做煤矿工人,身上有朴实硬朗的“铁匠精神”。
他和梁兴初、周志坚等铁匠将军一样,以能打苦战、硬仗著称。
1932年反围剿战中,他率红1团顽强坚守,顶住国军3个师的猛攻,敌人出动坦克炮火都未能攻破阵地。
长征时,他带领红1团先后强渡乌江、大渡河,突破多处天险,保障了主力部队的生命线。
抗战期间,他率部开展游击战争,创建冀鲁豫根据地,历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、冀鲁豫军区司令员,战功显赫。
解放战争期间,他参与石家庄战役、冀热察战役、平津战役,在新保安战中全歼傅作义王牌第35军,令傅作义最终选择和平起义。
建国后,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,指挥过激烈的上甘岭战役。
杨得志将军一生战功卓著,堪称悍将,统帅西线对抗越军完全有底气。
更重要的是,杨得志与越军关系深厚。
1967年,他作为友好代表团团长访问越南,实际上是在“指导”越军,解放军被视为越军的“师傅”,杨得志是其中一员。
越军挑衅中国,正如许世友所说是“徒弟打师傅,恩将仇报”,因此由杨得志这个“师傅”去管教“学生”,再合适不过。
此外,杨得志性格沉稳,历来临危受命。
抗战时他接替徐海东任八路军三四四旅代旅长;解放战争时因晋察冀局势紧张而留任;朝鲜战争期间从彭德怀手中接过指挥棒。
由此可见,杨得志对突发的“临时任命”适应力强,有能力胜任。
再者,东线已有许世友挂帅,西线由杨得志统帅,有利于两线的协调作战。
所以军委决定调杨得志接替王必成,确保反击战的顺利推进,体现了周密考虑。
---
三、
1979年2月17日,中越边境炮火轰鸣,大地震颤,标志着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爆发。
从开战到攻占谅山,历时28天,东西两线部队均完成了既定目标。
但东西两线伤亡却大不相同。
据战后昆明军区与广西军区统计,东线部队伤亡接近西线的两倍。
东西线伤亡差异如此显著,难道真是东线指挥不及西线?
显然不是,单凭伤亡数字断言东线战绩不如西线,是片面且失实的。
事实上,两线虽然伤亡人数不同,歼敌数量也大相径庭。
战后数据表明,东线共歼敌40671人,西线仅16498人,东线歼敌数量是西线的2.5倍。
从交换比来看,东线表现甚至更胜一筹。
两线均创造了辉煌战果,但战略意义上,东线攻克谅山尤为关键。
谅山是通往越南首都河内的最后屏障,北面多山,易守难攻,南面则是一望无际平原直达河内。
攻占谅山意味着对越战争的实质性胜利,我军夺取谅山后,正式向国际宣告战争胜利并开始有序撤军。
因此,许世友指挥东线攻下谅山,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。
更因谅山重要,越军在此布置重兵,其中包含被誉为“南方第一颗金星”的越军第3师。
东线敌军属第一军区,部署6个师及大量民兵;西线则为第二军区,只有2个师防守。
故东线敌军兵力约为西线的三倍。
而我军方面,东线投入19个师,西线10个师。
换言之,西线我军兵力对敌比例达5:1,东线为3.16:1,西线兵力优势更明显。
因此,若有人声称西线兵力少但战果更大伤亡更小,实为误导,忽略了敌我兵力比例的关键事实。
除了兵力差异,东线地形环境也极其复杂。
西线多为平原,目标有限,老街、柑塘
发布于:天津市投股票用什么软件,配资正规平台排名,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